一河之隔,却犹如两处天地,多年以前,贫穷和富裕在此交织。
01
-只有一群人能自由进出边境-
-一村两地,隔河相望-
在这些边境的村子里,都有着“一村两地”的罕见奇观。
▲河那边的长岭村▲
边境的铁丝网,与他们的房子不过两米,触手可及。
居住在此的村民们,可以不用通过口岸,自由通行于两村之间的边境。
要做到这些,只需要带着耕作证,从特有的耕作口过去即可。
▲长岭村耕作口▲
-白天资本主义,晚上社会主义-
在解放以前,边境是没有这道网的。“境农村民”世代农耕,祖传了约4000亩耕地,位于香港境内新界以北地区。
由于历史原因,过境耕作被禁止了一段时间,1976年深港才恢复过境耕作,并设立多处过境耕作口。
▲已被荒废的罗芳耕作口▲
于是,村民只要带着耕作证,便可从耕作口,往返深港两地。
那时候,便看到一个神奇的景象。村民们,白天通过耕作口去香港种菜,过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,晚上回来这边,过社会主义的生活。
一纸耕作证,也不是每个村民都有。深圳河周边的30多个村,只有约2000名村民持证。但男人超过60岁,女人超过55岁,就不可以过境。
证件的数目不会增多,只靠继承。往往新一代人,要年满22周岁才能继承下珍贵的证件。
▲长岭村▲
-耕作口=致富口-
过境耕作口的开放,让村民一步步富了起来。
40年前,只能卖几毛钱一斤的蔬菜,在香港能够卖20多港币一斤。当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,往往一趟过境,就可有几十倍的收入。
由于卖菜收入可观,所以深圳这边的村民们也积攒了不少资金,在村里盖起了自己的楼房。
02
-内地人的逃港岁月-
历史上的内地与香港,有着耐人寻味的交通往事。
在两地所属不同,制度迥异的特殊年代,除了边民们能通过正规渠道前往香港,多数人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偷渡。
-收入相差百倍-
亚洲四小龙的香港,曾经是许多人梦寐的地方,俗称捞钱圣地。
人们逃港不是没有道理的。建国初期的宝安县(深圳前身),一位农民的劳动日收入,为0.7元到1.2元。
而香港农民,一日收入60至70港币,两者差距悬殊将近200倍!(根据有限的渠道可查询到的港币汇率,在上世纪80年代末,约是100港币能换25.5人民币)
遍地黄金诱惑着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香港。
-学会游泳,日后去香港-
据长岭村老人回忆,在那个时代的广东,很多人常常自发去江河中练习游泳,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的“逃港”中用得上。
不少人从小便被家人灌输“好好练身体,日后去香港”之类的思想。
03
-河这边,比河那边富裕-
特别是76年到78年,长岭、罗芳等村民,大都到了对面打工谋生。原本几代同堂的村庄,一下了空荡了许多。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随着深圳特区的飞速发展,现今边界几条村子的村民们,大多当房东,领分红,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。
一村两地的罗芳村,在深罗拆迁后,将是高楼大厦。而河那边的罗芳村,却还是被农田包围的村落。
▲河那边的罗芳村▲
-莲塘口岸即将开通-
现在过香港,早已经不是难事。长岭村与罗芳村之间,将开通莲塘口岸。口岸人车直达,10秒一站式通关。
而随着出入境越来越方便,众多人开始合法的往返两地,过去辉煌的耕作口,也渐渐落幕。
在深圳住久了,到香港的老房子住几天;在香港住久了,回来约上老乡,喝喝茶,叙叙旧。
即将开通的深圳最大口岸——莲塘口岸,会将他们探亲的路程缩短到9分钟。
▲在建的莲塘口岸▲
-仍然有少数村民过境耕作-
通过耕作口进出香港耕作谋生的实际操作越来越少,现在多为走亲访友和祭拜先祖。但有一部分村民,还是会按照传统习俗去香港种菜。
长岭村的卖菜阿姨就是如此,早上骑着电动车通过耕作口,下午4点左右,就能装着满满两筐的新鲜蔬菜回来。她说现在还种菜卖菜,只是闲不下来,兴趣爱好而已。
-逃港潮,再也不会发生了!-
40年前,所有人都向往着铁丝网那边的大都市,铁丝网阻止了许多想要偷渡的人们。
当年时任广东省省长对逃港的结论是,“经济搞好了,逃过去的人又会跑回到我们这边来。”
40年后,铁丝网再也没有发挥它的作用,变成了边境的象征。网的那边依然荒凉,网的这边,已喧嚣尘上。
如果你想感受这段峥嵘岁月,可以到边境来看看。毕竟从内地逃奔香港的事情,再也不会发生了。
参考资料:
1.你知道吗,还有少数人通过耕作口去香港种田——新浪广东
2.六、七十年代大陆十万人逃港潮——王炼利
你觉得深圳和香港
哪个城市更吸引你?为什么?
▌图片来源:政行
▌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