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高远远高兮,(https://xueqiu.com/3070248035/275523253)
A股上市公司五千多支,但值得坚守的不多,海康威视是其中之一。之所以有如此判断,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考虑,具体来看:1、海康定位万物互联,引领着数字化+的未来方向。在详细审视海康之前,我一直主观的认为海康就是视频设备制造商,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趋势下行,监控的渗透和普及,基本已经触碰成长的天花板,因此没有成长的机会。但在详细审视之后,逐渐打破了我对海康固有的认知。海康威视销售的是视频设备还是解决方案?对这个问题的定性,直接关系到海康的定位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,发现海康的定位逐渐演变为智能物联、大数据的科技公司,海康销售的是解决方案,视频设备只是物理上的载体。而对解决方案,涉及的应用场景将会更加多元,无论是面向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,都有相关的需求,万物互联是未来的大趋势,因此海康存有二次成长的可能,但这种成长可能相较于前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。换个角度,哪怕海康失去成长性,以其当前的垄断地位,也可以在现有领域很好的活着,因此海康的下限是有保证的。2、海康富有活力的创新机制和较大的创新投入强度,保证创新引领发展。(1)富有活力的创新机制。2016年公司落地实施《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管理办法》,公司设立跟投合伙企业为实施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的平台,跟投合伙企业和海康威视合资成立海康汽车技术、海康微影、共同增资萤石网络和海康机器人,落地实施核心员工跟投创新业务机制,在培育和发展创新业务的过程中,构建事业合伙人机制,使得员工和公司利益一致绑定,形成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架构,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建立长效保障机制。在股权及激励制度设计上具有建设性和极大的激励性,具体包括:①公司投资设立的创新业务子公司,公司持有60%的股权,保持控股地位,员工跟投平台跟投40%的股权,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利益捆绑。②在激励制度上,具体包括两项计划:①A计划,系由公司及全资子公司、创新业务子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员工组成,强制跟投各类创新业务,确保海康威视核心员工与公司创新业务牢牢绑定,形成共创、共担的业务平台;在A计划之下,中高层和核心骨干员工被牢牢的捆绑在公司创新业务发展上,一荣俱荣一损俱损;②B计划,系由创新业务子公司核心员工且是全职员工组成,参与跟投B计划员工各自所属创新业务子公司,旨在进一步激发创新业务子公司员工的创造性和拼搏精神,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惯例的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人才吸引、人才管理模式。B计划仅投资B计划员工所属的创新业务子公司,仅在前述特定创新业务子公司中享有权益。海康威视在跟投创新业务设置上,不仅仅考虑了管理层,也考虑了参与创新业务的普通员工,牢牢抓住了人这个关键要素。(2)创新投入强度大,保证创新引领。在创新研发上,重点关注研发费用投入情况,包括投入金额、营收占比及会计处理方式等。从过往来看海康在研发投入上逐渐加码,从2017年的32亿逐渐提升到2022年的98亿,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支出82亿,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也从7.6%稳步提升到13.3%。另外所有研发支出均费用化未资本化,会计处理上更为谨慎。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,有利于保证企业在技术迭代不断升级的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。总之,研发才是企业未来持续成长的关键,无研发、无未来。3、海康碎片化的生意模式利大于弊。(1)业务碎片化导致人力投入持续增大。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,碎片化的业务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对接,理解客户的业务模式、提出解决方案、落地解决方案,运行并维护相应的方案。因此,伴随海康业务规模不断增长的是员工总数的不断膨胀,从2016年的2万人增长到2022年末的5.83万人,复合增长19.5%,同期营收从319亿增长到831亿,复合增长17.3%,同期扣非利润从72.7亿增长到123亿,复合增长9.16%。人力增长同营收增长基本匹配,但利润复合增速偏弱,尤其是2022年扣非净利-23%的下滑,导致利润复合增长出现较大偏差。在人力密集投入的行业,对精细管理要求非常高,一旦营收增速下滑,刚性固定支出将会极大侵蚀企业利润,导致盈利下滑,这也是近两年海康增收不增利的一个主要原因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要关注人均效益指标。(2)业务碎片化带来无形中的护城河。在选股的过程中,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毛利高、需求粘性大、销售更轻松的行业,都想避开苦哈哈赚钱的行业。但整体来看,赚钱看似轻松的行业,其竞争也越激烈(不考虑垄断),往往是竞争的红海。对于碎片化的业务模式,要么难以形成规模优势,要么难以带来更好的盈利预期,因此对各路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很大的阻碍,从华为的选择与退出可窥见一斑。海康的成功是自下而上顺应发展形成的,立足视频设备,逐渐深入理解应用场景并提出解决方案,具有先发优势并对后续进入者形成阻断。市场上也有很多视频设备生产厂商,甚至华为在前几年也高调切入视频领域,但最近几年来看并未形成对海康的挑战。其关键就在于业务碎片化带来的无形护城河。而这,是碎片化赋予的竞争优势。4、营收结构此消彼长,更加依赖企业而非财政。在增长乏力的同时,营收结构逐渐变化,主业收入降低2.5%,创新营收同比16.8%,创新分版块来看,规模最大为机器人业务,半年度营收22.8亿,同比增速29%,反超智能家居业务,或与冲刺科创板上市有关。其他创新板块增速也都快于主业。从主业分版块来看,各版块比重此消彼长,EBG是主业版块最大业务,占比36.8%,而且在主业萎靡之下依然同比增长2.42%,趋势的变化凸显规模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投资需求、意愿和能力较强,后续占比有望进一步拉升,也充分说明海康主业并不再仅仅依靠财政。PBG受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的限制,上半年下降10%,整体占比33%。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当下,保持谨慎乐观。SMBG更容易受经济增速和预期的影响,上半年下降8.5%。整体上来看,海康营收机构在逐渐转向企业。5、海康季度经营环比改善,未来边际改善可能性大。整个2022年,海康面临着营业成本高企的压力,营业成本比率57.7%,销售毛利率仅有42.3%。在年度业绩交流会上,黄总也提到毛利下滑的问题,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研判,即随着成本端的改善,毛利率将转好。现在来看,黄总的研判是精准的,2023年上半年销售毛利率45.2%,较2022年提升2.9%,为盈利带来了总量10亿+的改善。从目前态势来看,全年有望维持毛利在45.2%,推动下半年盈利改善。因此,鉴于以上五点,我在30.29元加仓海康,整体仓位仅次于恒瑞,整体成本32.58元,将坚定持股。另外本周继续雪崩,叠加大奇迹日的还魂,紧张又刺激,本周账面亏0.27%,年度亏6.49%,已打光所有子弹,卧倒中。永不加杠杆,是我活过熊市的最后底牌!$海康威视(SZ002415)$